婆罗门教


Wikipedia 维基中文 免费百科全书Download this dictionary
婆罗门教
婆羅門教是隨雅利安人進入印度並逐漸完善的宗教,後來融合佛教、民間信仰成為印度教19世紀後逐漸改革為新印度教。

婆羅門教將人最初分為四個種姓(Varna),婆羅門(Brahmana),剎帝利(Ksatriya),吠舍(Vaisya),首陀羅(Sudra),各種姓之間不能通婚,另外還將一部分人列為不可接觸的賤民——旃陀羅(達利特),後來種姓制度發展的越來越複雜,到19世紀已經發展成45大類幾百個等級。種姓制度受到許多人的反對,在印度許多新的宗教成立都是基於反對種姓制度,如佛教、錫克教、耆那教等,也有許多低種姓人改宗基督教伊斯蘭教以躲避種姓歧視。新印度教已將種姓制度廢除,但其影響仍存在,一些反對種姓的人(如新佛教信徒)會用婆羅門教這古老的詞指責仍執著種姓的印度教信徒。

婆羅門教相信輪迴,傳說第一個人類和第一個死去的人名叫閻摩,由他掌管亡靈的國度。中國在此基礎上發展出了閻羅王這一神明。許多起源於印度的宗教都吸收了婆羅門教的哲學和部分傳說。它的綱領是吠陀天啟,祭典萬能,婆羅門至上。


访问 Wikipedia.org... 网页


本文章的材料选自维基百科(R), 并有 GNU 免费文件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