華夷之辨


Wikipedia 维基中文 免费百科全书Download this dictionary
華夷之辨
華夷之辨,區辨華夏與蠻夷。古代華夏族群居于中原,為文明中心,而周邊則較落後,因此逐漸產生了以文明禮義為標準進行人群分辨的觀念,區分人群以文化和文明程度,而不以種族,合于華夏禮俗文明者為華,或称夏、华夏、中国人,不合者為夷,或称蠻夷、化外之民。東周末年,諸侯稱霸,孔子著春秋大義,提出尊王攘夷,發揚文化之大義。曰:「夷狄用諸夏禮則諸夏之」。如楚國自稱蠻夷,其後文明日進,中原諸侯與之會盟,則不復以蠻夷視之;而鄭國本為諸夏,如行為不合義禮,亦視為夷狄。若夷狄嚮慕中國,能行禮義,則襃揚而進之。華夷之辨,不以種族為標準,而以文化禮義作量度。

中華世界重衣冠禮儀,《春秋左傳·正義》云:“有服章之美謂之華,有禮儀之大故稱夏”。《周易·繫辭下》記載“黃帝垂衣裳而天下治”。周公周禮而治天下,被儒家尊為聖人。衣冠、禮儀往往用來代指文明。

華夷之辨,在地位上,華夏位居中央,番夷依方位分為「四夷」,即東夷南蠻西戎北狄。中國的皇帝天子,中國的皇朝是天朝,而其他國家和中國的關係是貢國和屬國的關係,其首領只能被稱為王。


访问 Wikipedia.org... 网页


本文章的材料选自维基百科(R), 并有 GNU 免费文件许